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2020年度报告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学科方向
该学位点致力于在工程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技术创新与技术管理、工程重大布局与发展战略管理、工程咨询(技术经济)、管理信息化、工程创新与设计管理、工程业务流程管理、项目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业工程与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等研究方向培养创新人才。
(二)学科特色
1.双导师制,校企联合培养,校内导师应具有专业实践经验,企业导师应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责任心强并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校内导师负责制订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选题、组织开题报告、指导研究生论文撰写等责任;企业导师一般担负推荐或提供课题、指导研究生论文研究等责任。
2.弹性学习年限,标准学制3年,视学生修满学分和完成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情况决定学习年限,全日制总的培养年限为2-3年,成绩特别优秀的研究生,经导师同意可申请2年毕业,须满足学校提前毕业的相关规定。非全日制的培养年限可以适当延长,最长不超过6年;
(三)学科优势
学位点依托土建学院的教师资源,选拔教学效果良好、科研成果丰富的教师为MEM研究生授课。同时加强与工程类企业、政府部门加强合作,建立了一支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能力突出、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授课教师的知识背景丰富多元,能胜任MEM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2020年度学位点建设情况
(一)年度招生
本学位点积极响应研究生招生培养政策,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培养需求制定研究生招生宣传册,通过现场和网络相结合的形势进行招生宣传;同时组织相关人员重点走访省内多所高校进行招生宣讲,有效扩大生源范围并增强学科影响力。经过前期招生宣传、研究生笔试、面试等环节后,本培养点2020年共招录4名研究生。
(二)年度培养
1.课程学习。工程管理研究生为全日制学生和非全日制学生,第一学年为理论课学习阶段,授课质量及管理全面纳入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教务系统及学校教学督导监督。按照培养方案,工程管理、项目管理领域学生需修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6学分,实践环节(含学术活动)8学分。
2.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实施“毕业论文题目审核-开题答辩-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论文盲审前预答辩-校外双盲审-毕业答辩”的严格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只有通过上一个环节审核才能参加下一个环节。此外,为了促进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和工程管理理论创新,本学位点邀请了高校、企业的专家学者,举办了3次相关的学术报告会,有利于促进本专业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及论文质量提升。
三、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2020年,学科点在研究生招生、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生实践环节、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方面设定了新目标,作出了新要求。
(一)招生工作:组织学位点相关人员赴南昌周边部分高校、江西省内相关企业进行宣讲,详细介绍学位点的发展前景和培养方向,在扩大学位点影响力、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研究生实践:开展依托项目培养研究生,建设专硕型研究生产教融合基地。
(三)学位论文撰写:对指导老师的选定作出调整,在第一导师指导的前提下,研究生可以根据论文研究的方向内容选择相关合作导师,有利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顺利完成。
四、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估与分析
本学位点依托学校优势学科进行课程体系的有效交叉,分别向工科和文科领域拓展,更好地满足本学科研究生复合能力培养要求。
(一)建设形成了高质量的重点核心课程。实施“校政社企”共建,整合学校、政府、社会、企业的优质资源共建《系统工程》等课堂内容;增加研究方法类、学术实践类课程。重点建设《BIM理论与方法》和《系统工程》等学位基础课。
(二)教学内容和上课方式得到了优化,加强案例教学,探索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段,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考核方式引入。
(三)构建了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探索“基于关键节点控制”的方法;严格落实末位严审制度,所有答辩环节均实施末位审查制度,并由学院学术委员会严格执行。
五、改进计划
本学位点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未来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充分挖掘教师队伍的潜力,发挥课程作为教育主战场的作用,利用好课堂这一主要渠道。我们将努力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完美结合,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拟定了以下改进方向:
(一)我们将致力于推动航空精神引领的课程思政改革,确保其全面实施。为此,我们将通过在核心课程中植入航空报国精神的培养和案例分析,形成一种以航空产业发展与工程管理创新为导向,融入航空报国精神的特色育人模式。同时,我们还将系统地组织专业课程中的航空思政元素的提炼,及时将这些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并提升教师们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教学水平。
(二)我们重视现代教育手段在课程思政中的运用,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为此,我们将利用线上线下渠道,形成一种课堂内外结合、科研过程融合以及管理过程扣合的思政育人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更有效地推动航空精神引领的课程思政改革,同时也能提升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图文一审:李云丽 图文二审:吕辉 图文终审:王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