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群导航

南昌航空大学

党政管理

群团机构

教学机构

教辅科研

土承天下 木撑苍穹
您的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学生风采>详细内容

学生风采

不断进取 满而不满——202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推荐人选余昊轩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1-29 10:23:26 浏览次数: 【字体:

余昊轩,男,汉族,共青团员,土木与交通学院2022级研究生,师从罗旭彪和吕辉教授,研究方向为固废资源化转型与综合利用。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一区TOP期刊论文1篇,以其他作者发表论文4篇,作为骨干学生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重点研发项目,荣获2023-2024学年校级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

image.png

主要业绩材料:

1. Non-closed-loop recycling strategies for spent lithium-ion batterie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2024年2月19日,中国科学院SCI一区, IF 18.9, 第一作者。

附加材料:

1. Directly upgrading spent graphite anodes to stable CuO/C anodes by utilizing inherent Cu impurities from spent lithium-ion batteries, Green Chemistry,2024年4月30日,中国科学院SCI一区,IF 9.3,第二作者。

2. Direct Regeneration of Spent Lithium-Ion Battery Cathodes: From Theoretical Study to Production,2024年5月31日,中国科学院SCI一区,IF 31.6,合著者。

3. Recycling of spent lithium-ion battery graphite anodes via a targeted repair scheme,2023年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SCI一区,IF 11.2,合著者。

4. Direct regeneration of LiFePO4 cathode by inherent impurities in spent lithium-ion batteries,2024年10月9日,中国科学院SCI一区,IF 9.4,合著者。

5. 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退役三元锂电材料高效清洁回收利用技术与示范》(2019YFC1907900)

6. 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退役锂电池整体热解装备与深度提锂技术及应用示范》(2023YFC3900050)

7. 参与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锂离子电池材料回收利用技术与示范》(20243BBI91001)

8. 2024年10月获2023-2024学年校级“优秀研究生”

image(1).png

初入科研 投石问路

2022年初入研究生阶段的余昊轩对科研充满期待,但也时常感到迷茫。面对浩如烟海的学术资源,他如同在茫茫大海中航行,时常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吕辉老师犹如一座灯塔,及时照亮并指引他前进的方向。

吕老师鼓励他不要急于求成,而要“投石问路”,既要埋头苦干也要抬头看路,通过不断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而吕老师作为一位入党多年的“老同志”,更是在理想信念、学识积累和道德品质等各方面不断督促、引领着他。

师生互信 寻贵觅缘

随着研究的深入,余昊轩逐渐意识到科研不仅是个人的努力,更需要团队的合作与导师的信任。随着对科研的期待,他不断查阅文献、积极实操、主动学习各种软件应用,为进入更高层次的科研学习平台打下基础。导师罗旭彪老师在此时及时伸出援手,成为他科研升华的奠定人。

罗老师有意让学生自我思考余昊轩也因此学会了如何在迷茫中寻找方向,体会到了科研路上的探索精神。科研团队的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某个头衔或者某个人,而应该更注重于团队的每一个人本身。罗老师常常对他讲科研不是一朝一夕,贵在坚持;成长不限于成果积累,贵在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番话让余昊轩茅塞顿开,他意识到罗老师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导师,是人生路上的贵人。罗老师不断鼓励余昊轩独立思考、大胆提出新的科研假设,师生之间的共同奋斗,让他们的科研工作事半功倍。在导师的支持下,余昊轩逐渐在课题组中承担更多的责任,积极参与各类国家/省部级重点研发计划,并开始指导学弟学妹,成为了团队中的核心成员。

积小成大 滴水成河

科研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成功往往来自于无数次失败和微小的进步。余昊轩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从最初的基础实验做起,逐步积累数据,形成自己的科研思路。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如何将看似零散的实验成果连成一条主线,如何从小的发现中看到大的突破。每一个小的实验数据都是整体科研链条中的一环,只有坚持不懈地积累,最终才能汇聚成河。每当他因为进展缓慢而感到焦虑时,内心便会秉持这一个观念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滴水才能汇成大河,科研需要积累和时间”。在这一过程中,他逐渐学会脚踏实地,专注每一个细节,从而在自己领域中取得重要进展。

不断进取 满而不满

随着科研成果的不断积累,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余昊轩的学术能力逐渐得到导师和团队同仁的认可。然而,适当的骄傲要胜过无底的自卑,隐隐的不满要好过无尽的贪婪。他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满而不满”的心态,太在乎眼下的利益或者成就往往容易让人停滞不前,但真正的科研应当时刻保持对未知的敬畏探索的欲望。他一直认为“当你觉得自己已经满载而归时,恰恰是你应该开始反思和重新出发的时候。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我们需要保持不满,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image(2).png

(图文一审:李云丽 图文二审:周光权 图文终审:王秋先)

责任编辑:李云丽